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②:马孔多的呢喃·吴凡·梁韵婷
『家庭战争』单元策展语
家?作为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母体,是从「母亲」具体的身份向一个既微观又广袤的穹宇迈出的一小步。
个人自我的成长
亲密关系的理解
代际之间的错位
……
在这个被各种概念填充的实践场,也是落到不同个体的细枝末节的生活填埋场:
一张沙发的摆放
一餐家常菜的共食
一次唾沫交错的对话
……
包括开幕片在内的四位作者,在这个叫做家的实体空间中用创作掀起了一场锋利也温柔的硝烟。在这片家庭战场中,炮火无疑都有具体的对象,但掀起之人面对这其中的暴力、婚姻、生育、禁忌、客厅……只是切口,最终要抵达的,是一份对于自我回应的协议。
——刘晓倩+戴旭
《21》
梁韵婷 | 30min
作者的话
在离异家庭和再婚家庭夹缝中成长的我,因家庭的生活琐碎,激化了母亲与继父已有的矛盾,最终他们选择了离婚。
后来,我和我的母亲搬离并尝试开始新的生活。
作者简介
梁韵婷,生于2000年,来自广东广州,本科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 2018 级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本次影片是毕业作品,第一次进行完整的创作表达。在 2019-2021 期间前后参与大小剧组参与实践。
选片人说
郭一骄:二度走出家庭的母亲,21年新民法典实施后离婚的娜拉。生活就是,不经意间,成了闯入的“恐怖分子”。喜欢妈妈,好几个段落都好有意味。
胡涛:“家庭”成为某种不断去寻找的去辨识的地方,作者敏感细腻地捕捉到家庭的细节,关于监控、偷拍等作者采用的一些非常规纪录,仿佛是作者内心在确认这个“家庭”的真实性。但是,“家庭”既是父母也是作者共同建立的,彼此影响、彼此联结。这是关于个人与家庭关系很有启发的一部片子。
章梦奇:是一部贯穿作者意识的影片,每一场景都如同一场处心积虑的戏,让人难免心惊这是预谋还是凑巧。看得出作者不用常规叙事套路,但是叙事反而成为她钻入生活间隙的障碍。恍惚间觉得作者婷婷就是杨德昌《一一》中的婷婷,那个“从中作梗”的小姑娘,怀揣着内疚与“图谋不轨”成为现实中最冷眼的人。
《胎记》
吴凡 | 35min
作者的话
虽然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正如移民二代一样,第一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父母惯于将社会的弱肉强食带入家庭,导致孩子的成长环境比社会还严峻,由此孩子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吴凡不能忍受自己的父母,痛苦的回忆包裹着她,甚至只要医生提起“父亲”二字她就会开始哭泣,强烈的ptsd让她倍感痛苦。毕业后,她一边迷茫地漂泊,一边寻找与父母的和解之路。
作者简介
2000年生人,18级北京邮电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女生,安徽人,目前从事英文翻译工作。
2019-至今 公众号“毅安说”,内容包括诗歌和散文。
2022创作作品《服务者》
选片人说
胡涛:影片的前半部分让我惊叹。我去过精神治疗医院,那里有非常多年纪轻轻的小孩,初中生、高中生排着队进诊疗室;家庭的日常里夹杂着隐而不见的一种东西,裹挟着人的成长,吞噬着人的精神。这一切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想这部影片只是一个切面,也许无法摆脱、治愈、拯救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想要的样子,但是通过写作和创作可以审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我们的生命源于父母,也需要警惕我们的人生也有可能葬于父母。
王凯:开始我是去看作者想克服和揭露的东西,因为作者似乎想得挺成熟了,给母亲分析情感里的控制关系,这些年网络上对这类知识的传播频率也是很高(所以对我这个89年的来说,她的表达会让我有“早熟”的感觉),后面慢慢演变出作者与之的一种共生关系,我不是很快能辨识,我便开始联想到这些年外部世界的变化——“和解”可能是个过度使用的词——其它选项还有多少?我其实在想,80,90年代很挣扎想表达某些东西和状态,在00代看来,是不是慢慢出现了一种轻车熟路了?更容易有可能性变成一种类型化的东西了。
李新月:作者的记忆和观察很细腻,从与父母的日常相处、记忆和叙述中描述出一种在父母爱的控制中的恐惧和创伤。作者已经坦诚并勇敢直面自己在家庭中的困惑、痛苦,但在影片的一手材料和作者所传递出的感受之间有一层偏差。在看似与父母走向理解的过程中,我会感觉“对话”没有真正发生。“母亲影展”像一个炼炉,在家庭中冶炼过的作者们再来影展中邀请大家一起继续炼,从这个角度想,作者主动跨出一步,以庭作为镜子或许可以产生难得的真实对话,希望这不是一次非常规放映与映后问答交流。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②
《21》《胎记》:马孔多的呢喃 · 吴凡·梁韵婷
一副面孔具有丰富的可读性
嗜血的鲨鱼环绕着外科手术台来回游弋,聚光灯下躺着名为家的“病人”……
“弑父”一词不断的提醒着这头鲨鱼,它全身紧绷,高度集中,深怕错过任何一丝“猎物”的信号——女性有没有“弑母”,鲨鱼兴奋的随着电脑银幕一次次的亮起与暗下不断增速,整齐排列的鲨口微微上扬。
昨夜的两部片子准确来说是一台关于家庭的外科手术,两位导演熟练的运用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的解剖着家庭,拆解的部分令“家”看起来犹如科学实验室里的缝合怪,我们为了爱,为了付出,选择向靠近我们的人动刀,他们带着武器来,我们拿起武器“保命”于是硝烟弥漫旷日持久的“战场”形成了。
有关《21》
21岁的我是奋不顾身朝着更强的猎物冲刺的阶段,浑身是伤可愈合力强,年轻的鲨鱼认为那只是猎杀的“勋章”,回首发现了名为“成长”的胎记。而在《21》里,我看到的是奋力在生活的战场里将母亲营救出来,重获新生的战役,我们质问着教导我们人生目标的老师,大声喊出:家难道不行该是爱,是尊重,是包容的吗?
历经此难,我们用“孩子”的身份解救名为“大人”的人质。
有关《胎记》
胎记,胎记,胎记
观影结束,我赶忙翻出儿时“裸照”,360度无死角的找寻着身体源于母亲的证据,结果是“干净”,我一时不知该庆幸还是失落,放下照片,合上抽屉。
母亲早年出走,父亲“沉溺”上班,我便认领了“孤儿”的身份,虽然我有“父母”……但离奇的发现我居然有点羡慕,羡慕荧幕里父母那种窒息的爱。
这是不是种病?我居然渴望他人的痛苦……
《胎记》放映之后
感谢草场地,这是我第一次和观众见面。从前我只是枯坐在电脑前思考观众的感知力到底发展到什么水平了。我总是苦心孤诣就想写出点能让大家回想起来拍案惊奇的伏笔,写出点让大家心照不宣,相视一笑的细节,但又畏畏缩缩害怕那些文字被误会,被忽略。
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里说作者要会想象读者,要想象特定的,具体的读者,这不是说具体某一个人,是说你想要你的读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多强的理解力,感知力等等,甚至可以写给还没有出现的读者,这对我太有启发了。我常常因为担心观众不理解(现在被证明是多余的)而画蛇添足地加上很多解释,把内容嚼烂了喂给观众,最后就是变成我腮帮子疼,观众觉得膈应。
日后的创作,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我都想更大胆,更自由,不去解释背后的意思了,尊重观众的“智商”。
妈妈本来说要陪我,但是临时有个重要的聚餐,她下午一点多就出门应酬了,但答应了9点前一定会赶回来。后面她从八点四十回来之后就一直坐在我身边。
她其实很困了,也很疲惫,椅子太矮了肯定压迫着子宫肌瘤不舒服,但她坚持要听完全部。我建议她先去睡觉,她的回答居然是:“我要在这里保护你。”
她用了保护这个词,我很惊讶,但又明白了,我之前一直和她说自己的恐惧,担心大家会指责我不孝,被惯坏了,说片子伤害了母亲等等,妈妈听进去了,所以她要以在场的方式支持我,证明她“没有受到伤害”,证明我的作品的合理性。我想母亲对我的爱意始终是这样,虽然还是她主观认为的,但她始终在践行,始终“笨拙”地爱我。
最后,我似乎成了最后一个意识到妈妈很爱我的人。从前我有很多抱怨,爸爸妈妈没有照顾好我,让我承受了不该承受的,那么多不愉快的经历让我变成了一个敏感的人。这种怨念,这种PTSD让我在和爸妈交往过程中始终背着沉重的包袱,在他们说话前我的脑子里已经开始播放曾经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我看不到他们的改变,不信任这种改变,总认为一切“好”和“爱”最后都会变成“你以为我是真的愿意惯着你吗,还不是因为你有病。”我无法不带着随时逃跑的心态被动接受爱意,无法信任,正如暴发户不知道自己的事业衰败的速度是否会和崛起的速度一样快。
但爸妈不断在学习,不断改变,从思想深处改变,学着接纳我。他们的思想终于和父母的本能达成一致,而不是无法在血缘上抛弃我,无法控制爱我的感情,但在理性上不接受我没有考上公务员,不乐与人交际,精神疾病等等。
他们的改变是一个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试探。我一直都以有条件的爱来捆绑自己,我必须优秀懂事才会得到爱,但这让我精疲力尽,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疯癫越来越近。所以我在出院后做了很多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的事情,也是在试探他们所谓爱意的深浅和真假,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恶趣味地实施报复。“女儿最大的叛逆,就是伤害父母无比珍视的自己。”
这么说我本质上是明白他们爱我的,无条件的,不可改变的爱我的,而且他们是可以交涉的,可以说得通的,我们是可以互相理解,达成共识的,所以才更不满足于衣食温饱的爱,而暴力地渴求着精神上的理解,尤其当我看到这种理解被母亲小心翼翼地给予父亲之后,我更忿忿于母亲对我的精神世界有意无意的忽视。
这次映后更提醒我,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伤害的代际循环应该在这里停止,我应该看到父母的改变,“允许”父母的改变,信赖改变背后的爱意,给自己一个机会接受大家所说的“惯坏了的”,“接近于溺爱”的爱意。
有一个观点最近才看到,我很喜欢,如何和已经改变的父母相处?如果克服家庭中的PTSD,可以把他们想象成新找的对象,而过去打骂你的父母是“前任”。前任是渣男和现任的人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观点帮助我把肩头的担子卸了下来,父亲只是父亲,母亲只是母亲,过往盘旋的冤魂不存在了,我们都成了新的人,要一起手牵手过好往后的日子。
影展传递能量
非常感谢您很全体影展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您们的真心和专业,为这次影展负能,对我对观众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和意义;家庭是困扰又影响着我们一生的问题,但是无需一直逃避和保有情绪面对,也许正是这影展的力量在传递面对家庭问题时候的难得的勇气和力量并相互传递传递着!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全文编辑:章梦奇
欢迎光临!👇🏻